深夜回家的路上,又一辆崭新的宝马5系从身边驶过。我不禁疑惑:为什么身边能拿出30万现金的人寥寥无几,但30万的车却越来越多?
深夜回家的路上,又一辆崭新的宝马5系从身边驶过。我不禁疑惑:为什么身边能拿出30万现金的人寥寥无几,但30万的车却越来越多?
上周和朋友聚餐,一位刚工作的年轻人开着新款特斯拉出现。同事们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却没人知道这辆车是他父母付的首付,而他每月工资的绝大部分都用来还车贷。
事后他向我吐露心声:“每个月还完车贷和房租,剩下的钱只够吃最便宜的外卖。看着别人羡慕的眼神,我心里既满足又空虚。”
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根据中金公司2022年的数据,中国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达到13.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4.8%。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全款购买30万的车几乎需要不吃不喝攒钱5年以上。
展开剩余80%表面风光,背后辛酸
我们走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理想L7、宝马X3、奔驰GLC这些30万级别的车型,几乎成了许多城市的“街车”。
表面风光的背后,是许多人选择通过车贷、消费贷等金融手段来购车,而非全款支付。
车贷的首付可能低至4万元,月供也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这让很多人虽然收入不算高,却能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拥有”一辆豪车。
4S店和银行推广的各种购车金融方案,也助推了这一现象。许多4S店鼓励贷款买车,提供两年无利率的优惠,等到第三年再一次性还清余款。
这种安排其实是在赌消费者两年后一次性还不上余款,从而可以继续赚取分期付款的利息和服务费。
面子文化,中国人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
我们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房子可以租,生活可以将就,但车一定要体面,哪怕不买新车,也要整辆看起来贵的。
哪怕贷款压身,也得先把门面撑起来。很多人其实不是不清楚自己的实力,但在社交、职场、朋友圈这些看脸的战场上,面子比日子重要。
我曾认识一位公司销冠,平时穿衣打扮都不张扬,结果攒了几年钱,居然买了一辆二手的迈巴赫。虽然是二手的,但回头率拉满。问题是他买完之后,拮据得不行,这也不舍得买,那也不舍得吃。
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见朋友的时候,车门一开,对方那一愣神儿和那一句“兄弟混得可以啊”。许多人买的不只是车,更是一个“我混得不错”的标签。
过度消费,何止于车
仔细观察会发现,过度消费的又何止是车子。
很少有人能一口气拿出30万的现金,然而走进很多人的生活,一两百万的房子,几千上万的包包,还有各国旅游,似乎谁也不差钱。
贷款、打折、分期……层出不穷的消费手段,总让我们觉得只需很少的钱,就能过上体面的日子。拉了账单才发现,不是我们拥有了想要的生活,而是负债拥有了我们。
一位自媒体人@富shushu曾点出:“30万的车,刷张卡就能开回家;30万的现金,却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攒不下的数字。”
一遇到突发情况,平日的光鲜人生,立刻就会千疮百孔。
有位朋友突然问我借钱,让我惊讶了半天。他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就不是个差钱的人。朋友圈里三天两头晒着机票、船票和演唱会的门票。出去住的酒店,动不动就是一晚好几千。
聊过才知道,这些年他基本没有存款,很多高额消费也都是分期。偏偏家里人出了事故,躺在急诊室里,每天都得花不少钱。
以前30多万买的车,如今放二手市场只能卖15万,连还剩余的车贷都不够。柜子里的限量款球鞋,更是只能打对折转手,可对医药费而言还是杯水车薪。
消费主义陷阱下的社会心态
《原则》一书中的观点或许能解释这种现象:“很多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富有的表现当作富有本身。”
在信贷时代背景下,各种信贷平台让消费变得容易。许多人只需支付几万元的首付,便能将豪车开回家。这种消费方式让人们习惯于用未来的收入来购买眼前的享受。
这种“用未来的钱,买现在的体面”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许多人在买车时,并不考虑自己未来的收入是否能够支撑月供,而是根据当前的消费欲望来做出决策。
这种消费观念的错位,不仅使得车主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还可能导致他们陷入长期的财务困境为了保持“面子”,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忽视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最终导致了自己生活质量的下降。
什么才是真正的底气
什么才是“真正的体面”?如果不是通过豪车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那么“体面”到底是从哪里来?
实际上,真正的体面来源于内心的自信与经济的实际底气。内心的自信,是源于对自己财务状况的了解和对未来的掌控力。能够理性消费,做到真正的财务自由,是每个人应追求的目标。当一个人有足够的资金储备,能够应对突发的生活事件,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体面。真正有底气的人,往往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奢华来证明自己,他们的自信和底气,体现在每一个日常决策中。
理财师苏西·欧曼说过:“财务上的平静是一种内在的和谐,远胜过外在的喧嚣。”
在我们追求表面风光的时候,不要忘记真正的财务安全和内心平静才是幸福的源泉。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点,既不盲目攀比,也不过度节俭,而是在理性消费和积极储蓄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消费观,或许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发布于:江西省现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