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西大同,太阳晒得人发晕,地面烫得能煎鸡蛋。 下午两点,某垃圾转运站的铁皮棚子底下,老张和老李正猫着腰翻垃圾。 老张的手套早磨破了,指腹蹭着发臭的西瓜皮直皱眉;老李的后颈晒得通红,汗水顺着下巴砸在垃圾袋上,后背的工装早被浸得透湿,能拧出水来。
"找着没? "旁边递水的师傅扯着嗓子喊。 两人直起腰捶了捶背,老张抹了把脸上的汗:"刚瞅见个带屏幕的,结果是个破计算器。 "日头偏西的时候,老李突然拽了拽老张的衣角:"哎哎哎! 这啥? "他扒开层层叠叠的外卖盒、烂菜叶,一块粉色儿童手表正躺在腐坏的烂番茄旁边,屏幕还亮着。
这就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8吨垃圾找手表"事件。 7月1号,广东来的卢女士一家在大同高铁站下车,一摸孩子手腕——空了。 孩子说上车前把电话手表摘下来玩,塞垃圾袋里了。 等想起来,垃圾车早走了。 卢女士急得直跺脚:"这表1200块买的! "她打了12345热线,工作人员一查定位,还真在垃圾转运站的8吨垃圾堆里。
展开剩余87%接下来的四小时,成了老张和老李的"噩梦"。 垃圾车卸下的垃圾堆成小山,腐烂的水果味混着馊饭味直往鼻子里钻。 俩人戴着手套,用手一点一点扒拉。 老张的手被碎玻璃划了道口子,血珠滴在垃圾上,他随便缠了层纸巾继续翻;老李蹲得太久,腿肚子直打颤,站起来眼前发黑,扶着墙缓了半天才缓过来。 到下午四点,老李突然喊:"找到了! "周围的人都围过来看,那块表在太阳底下泛着光,可谁也没注意到,老张的工装裤膝盖处破了个洞,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秋裤。
卢女士拿到表时笑得合不拢嘴,举着手机拍视频:"在大同旅游太幸运了,这份幸运是善良的人成就的! "本地媒体跟着报道,标题一个比一个暖心:"高温下坚守4小时""徒手翻找8吨垃圾""环卫工用汗水诠释城市温度"。 可评论区炸了锅——"一块表至于吗? ""让底层人当工具人? ""这感谢视频看得我难受"。
有人说得直白:"儿童手表是刚需吗? 能救命吗? 丢了再买呗! "有人算过账:三四十度的天,户外工作一小时至少流失1升水分,四小时就是4升。 俩环卫工当天喝了8瓶矿泉水,其中老张还偷偷买了藿香正气水。 更扎心的是,卢女士要给红包,俩人直摆手:"不用不用,应该的。 "可谁不知道,大同环卫工月工资不到3000块,一块表够他们干小半个月。
"不是嫌钱少,是穿这身衣服,哪好意思收? "老张后来跟工友念叨。 媒体报道里写"婉拒红包",可谁又问过:他们为什么不敢收? 是不是怕被说"占便宜"? 是不是觉得"服务群众"就得搭上自己的健康?
官方回应来得很快。 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说:"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就尽力。 下一步会对环卫工给予奖励。 "这话听着在理,可网友更气了:"奖励? 用他们的血汗换奖励,跟给被打的人颗糖有啥区别? "
这些年类似的新闻没少看:环卫工凌晨扫街被点赞,可没人问为啥不能白天分时段清扫;农民工坐地上吃饭被夸"懂事",可没人问餐厅为啥不给个座位;这次是翻垃圾找手表,下次会不会是帮游客找丢失的钥匙,让整条街的环卫工停工帮忙?
"我们不是反对帮忙。 "打扫了15年街道的王阿姨说,"谁丢了东西都着急。 可帮忙得有个度。 上次有个游客把项链掉下水道,我们找了俩小时,最后人家连句谢谢都没有。 这次倒好,找四小时表,还得被夸成'城市温度'。 "
最讽刺的是,媒体报道里总爱用"坚守""奉献"这样的词,可谁又想过:环卫工的本职是打扫街道,不是当私人寻宝员。 他们的工具是扫帚和簸箕,不是徒手翻垃圾的双手。 那些被晒脱皮的胳膊、被划破的手掌、被熏得发晕的脑袋,不该成为"正能量"的背景板。
有网友说得扎心:"不是所有'感谢'都值得被歌颂,有些'温暖'的背后,藏着最凉的代价。 "就像去年冬天,某景区为了让游客开心,让环卫工在零下20度扫雪,结果游客拍视频发网上,配文"雪景美,人心更暖"。 可谁知道,那天有3个环卫工冻伤了手指,其中一个还住了院。
现在再看卢女士的视频,那句"幸运是大同善良的人成就的",突然就变了味儿。 善良不该是被绑架的,更不该是用别人的辛苦换的。 就像你不能因为自己饿了,就让邻居饿肚子给你做饭;不能因为自己丢了东西,就让最底层的劳动者为你买单。
那天翻完垃圾,老张和老李回家都累瘫了。 老张的老伴儿边给他擦药边念叨:"下回再遇见这种事儿,咱能不能说句'不'? "老李蹲在水管前冲手,水溅在地上:"说啥? 人家是游客,咱是干服务的......"
这话说得让人心酸。 什么时候开始,"服务群众"变成了"牺牲自己"? 什么时候开始,底层劳动者的辛苦成了理所当然?
官方说要奖励,可奖励能抵得上四小时的煎熬吗? 能抵得上老张膝盖上的伤、老李腿肚子上的酸吗? 与其事后奖励,不如事前想想:有没有更合理的办法? 比如估算成本,让游客出一部分找表的钱;或者明确告知难度,让游客自己决定是否坚持。 总比把压力全压给最没话语权的环卫工强。
现在问题还在发酵。 有网友翻出以前的新闻:某地环卫工帮游客找丢失的宠物狗,结果狗找到了,环卫工被狗吓出心脏病;某景区环卫工为了捡游客扔的瓶子,掉进悬崖......这些事最后都被写成"暖心故事",可背后的代价呢?
"我们想要的不多。 "老张喝了口茶,"就希望丢东西的人先自己找找,实在找不着,问问我们愿不愿意帮忙,给点辛苦费。 别到时候一拍脑袋,就说'你们去翻垃圾吧'。 "
这话朴实,却戳中了痛点。 城市文明不该是用底层的汗水堆出来的,而应该是互相体谅、互相尊重的。 就像老话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如果卢女士能想到环卫工在高温下翻垃圾有多难受,如果官方能在调度时多考虑底层劳动者的权益,这场荒诞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现在再看那块粉色儿童手表,它静静躺在卢女士手里,屏幕上的时间还在走。 可老张和老李的手表呢? 他们的工牌上,记录着每天工作的时长;他们的工资卡上,写着微薄的数字;他们的身体里,藏着说不完的酸痛。
这事儿,到底值不值?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2025年7月13日《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回儿童手表引质疑,当地回应》;澎湃新闻2025年7月14日《大同回应环卫4小时翻8吨垃圾找手表:对翻垃圾找儿童手表环卫工给予奖励》)
发布于:辽宁省现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