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从科幻电影中的惊人想象,到如今神经科技领域最具革命性的突破之一,脑机接口(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技术正一步步走向现实。脑机接口科学进展到哪一步?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了?7月12日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举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第226期活动上,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岩教授为青少年们进行了科普。
在国际顶刊《自然》杂志发布的“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脑机接口技术将在2025年更进一步,正逐步从实验室应用迈向实际应用场景,更将在医疗康复领域带来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一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馆、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的上海科普大讲坛上,王守岩教授更是描绘了脑机接口从梦想到现实的图景。
在王守岩看来,脑机接口领域的科学发展已经从“读脑”和“写脑”,向“读写交互”方向发展。“读脑”指的是运动、言语、记忆与意识解码,可应用于意识障碍、孤独症、渐冻症等疾病,“写脑”指神经功能调控与重建,能让患者重听声音、重见光明、重获运动功能,“读写交互”则指的是大脑编程,有助于抑郁症、疼痛、癫痫等疾病的临床精准治疗。而最终则将达到“脑智融合”也即融合数字生命阶段。他还提到,脑机接口内涵和外延的未来发展将呈现爆炸式发展模式。
他告诉记者,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场景主要在医疗健康领域,如神经康复领域,实现失语症患者言语交流、瘫痪患者运动控制、截瘫患者运动功能重建;难治性疾病治疗,如帕金森病、疼痛、癫痫等闭环神经调控;脑功能改善,如失眠、抑郁症状治疗。就技术落地而言,它在医疗健康应用场景比较快,但在工业上也逐渐出现一些发展势头,如工业安全领域应用。
目前,我国脑机接口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临床应用场景也非常丰富,建立了11家临床病房。“率先突破的一个是植入式脑机接口的言语解码、运动控制,近一两年会实现临床的规范化应用。另一个植入式闭环深部脑刺激很快将在帕金森病上应用,在其他疾病上的探索性研究也会逐渐开展。”王守岩表示。
他表示,脑机接口研究仍然是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如何面向未来,以科学发展规律来看待新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一直都在做这样的科普活动,也创办了‘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公众号,希望能够把更多科学的思想、理念分享给更多的人,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展望,这样这个学科的发展会更加健康。”
现场,有不少青少年在风雨天里赶来,甚至有从苏州赶来的小朋友,王守岩对此表示很欣喜。他表示,青少年平时如果想了解这一前沿科学,可以通过订阅科普画报来接触一些广泛的科技发展。“因为脑机接口也是一个交叉学科的代表性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我们也正在计划在复旦的类脑大楼建设一个科普基地和展厅,并规划建设开放实验室,让更多青少年近距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欢迎感兴趣的学校一起建设。”
【来源:青年报】
现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