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励勤拍着桌子喊“都得一起出来,谁也别自己上镜”的第二晚,央视黄金档直接塞了孙颖莎五分钟专属时间,弹幕上飘过一句“这不是打脸吗?”屏幕亮了,手机也跟着震,微博热搜蹭蹭往上冲。
有人扒出王励勤刚接印那天的新规:国乒外出必须全体到场,采访排队一起答,谁想单独开麦先交三千字检讨。还真不是说说,第二天郑州商场活动,王楚钦刚想聊两句就被随队干部一把拉回队伍。孙颖莎站第一排,拿着话筒也一句话没讲,规规矩矩把风头咽回去。
可央视那边飞了条纪录片,镜头对准孙颖莎在成都的封闭基地,顶着太阳连续扣杀三百球,汗珠子啪嗒掉地板上能砸出个小坑。画面刚放完十五秒,微博就有人截图:训练表写着“孙颖莎今日量:上午技战术三小时、下午体能负重爬坡、晚上多球冲刺”,底下附带一句话“全队同量”。言下之意,她把团队苦都吃了一遍,才换来这五分钟独镜。
很多人疑问:这是不是双标?冠军拿得多就该捧?数据一亮,孙颖莎巴黎周期七次夺冠、六次决赛打外战、胜率98%,外协会碰到她基本都摇头。东京奥运会两擒伊藤美诚的视频被剪成鬼畜循环,点击量破亿。功课做足了,上头给个长镜似乎也说得过去。
回到乒协办公室,王励勤有新的算盘。他把训练课改成一天三练,从早上六点进馆一直干到晚上十点,主力们走路腿都在抖。但他又偷偷授意拍了部跟队纪录片,内容全用孙颖莎当线索,理由是“观众记不住那么多人,记住一个人就能记住整个队”。这招算不算半开窗?反正饭拍和路透依旧封杀,队务口风紧得很。
气氛有点微妙。饭圈粉把酒店大堂堵成早高峰,尖叫声掀翻天花板,王励勤当场黑脸,保安人墙加厚一圈。更离谱的是,两家粉丝线上互撕,一方喷“你偶像大赛软脚”,另一方回“你偶像外战送人头”。乒协连夜发公告:再有线下聚集就取消公开训练。粉丝们秒怂,第二天场馆门口空空荡荡,只剩几只麻雀蹦跶。
央视继续加码,给孙颖莎做了个talking head,时间只有九十秒,全用来回答“你怎么看待团队”。“金牌是大家的勋章,我只是把它举起来的那个人”,说完就把话筒递给旁边陈梦。网友数了数,镜头在孙颖莎脸上停了五秒,在陈梦脸上也停了五秒,一点不偏心。信号很明显:央视和王励勤达成了默契,用个体当探照灯,光束最后还是照回整个集体。
外国记者来问这事,中国队领队打着哈哈:“你们NBA不也只做库里纪录片,剩下勇士跟着沾光?”一句反问堵回去,对方耸耸肩表示服气。
回头看训练馆,孙颖莎正和王曼昱打多球,对面教练发球像机枪,一梭子过去,两个小碎步就腾挪到位。镜头扫过,墙上贴着大字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十个字红得像刚刷的漆,谁走近都会觉得重。
再播一段私下花絮:封闭训练结束前夜,全队打包行李,孙颖莎拿手机给箱子贴行李牌,旁边队友问她要不要走VIP通道,她指指大部队:“一起排队值机,省得又被骂耍大牌。”几十号人拉横排杵在经济舱柜台,路人拍照片发小红书,配文“冠军也挤经济舱,太接地气”,点赞瞬间十万加。
这些小事一点点给新规降温。粉丝发现拍不到独家,慢慢散了;品牌也不再硬蹭,公开活动都按团队套餐走。没有话题的日子一过周,热搜变得冷清,却突然冒出一条“国乒体能测试全员达标”,配图几十人冲刺照,一眼望去,居然分不出谁是主力谁是陪练,这大概就是王励勤想刷的弹幕。
夜里九点,王励勤刷手机看到这条热搜,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把手机扣在桌上。三秒后,屏幕又亮,通知栏弹出提示:孙颖莎纪录片重播时段收视破2。他盯着那数字三秒,没点赞,也没转发,熄屏继续改训练计划。
有人问,万一哪天孙颖莎输了外战,这套集体光环还罩得住吗?没人敢拍胸脯保证。只能先走着瞧,毕竟竞技体育最不缺的就是变数。 王励勤会不会把下一个焦点换成王曼昱或者陈梦?下一次央视会给谁五分钟?
现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